少女 同學會 吳建豪 空姐 南非 

水泥化的危機(2002.0930)--作者:鄭廷斌 (看守台灣助理研究員)
曾聽一位前輩談過,當初馬偕剛來台灣判斷原住民和漢人的方法是,遠遠望去只要是樹木成蔭的一定是平埔族的住家,而漢人的聚居地樹木儘皆被砍光。所謂的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開山輔蕃就是把所有的樹砍掉以利農作,而這也導致過去林野間成群的梅花鹿,今天在野外一隻不剩。因此,過去台灣的開拓史可說就是一部伐木史。當平地的森林幾已砍伐殆盡,官民又繼續協力砍伐山坡地,甚至深山的檜木,而因伐木所造成的崩、水土流失又導致土石流不斷;政府為此大力推行的所謂山溝野溪整治,就是全面水泥化,用水泥來覆蓋窒息所有土壤中的生物及生命。
山區是如此,而都市地區呢?據中國時報報導,成大建築研究所在民國 87 年的統計,台北市住宅區水泥化面積高達 84%,商業區更高達 94%。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林憲德公布最新調查結果,「台北市已開發區的透水地表面積比率只有 16%,已經到了呼吸困難的地步了!」,他同時警告都市水泥化日趨嚴重,防洪、散熱都更加困難,都市也會愈來愈不適合人居住(民生報)。在台灣開發蓋房子的第一件事就是砍樹,道路的行道樹也是一個蘿蔔一個水泥坑,管它會不會活。今天台北市外表美輪美奐的人行道全面換新工程,只是不透水窒息泥土的水泥工程,而各大公園及學校地下廣建停車場及地下室的水泥工程,除了影響樹根生長外,也讓泥土無法蓄積水,雨水無法滲流補充地下水,地下水也無法蒸散調節氣候。在高度水泥化之後,居住環境日漸高溫化的「都市熱島效應」日益明顯,都市洪水發生率也因此提高。事實上若能根據經濟部水資源局主任秘書吳約書所舉的日本例子,將學校操場、運動場、公園、等生態綠地規畫為貯洪區;豪雨期間,這些場地不但可以被淹沒,地表下還開挖三至五米深,成為大型蓄水塘,自然滲漏補注地下水後所剩餘的雨水,則待大雨過後再行抽乾(民生報),這除了能補充地下水外,也能減緩颱風豪雨所帶來的大水,同時也較符合大自然將水留住的原理。
今天從山林到都市的大部分建設及作為,可說是不斷的為一波波的洪患、旱澇及生態災難蓄積能量。遺憾的是,大多數人民及官員的觀念,仍然認為用水泥才代表安全及美觀,而少有生態的概念。因此在報紙上經常可看到的環境災難新聞也就不足為奇了,而這些新聞也只是曇花一現的被淹沒在政治及經濟的新聞和八卦中,沉默的大眾依然沉默著,對於我們週遭的建設及納稅錢如何被花用似乎沒有太多人關心著。長久下去,官方版的「永續台灣」將是建設台灣成水泥叢林。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楊舒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