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哩 睡姿 夏天 ECFA 會飛的蝦子 

跟著獵人上山過生活(廷斌)
各位夥伴
奉鎮洲之命把在台灣山岳雜誌寫的文章(詳下面)及照片(附件)寄給大家做參考, 請指教, 並希望大家能一起努力讓Ashong這位優秀的獵人變成我們的好夥伴
不管是爬山或戶外活動當挑夫, 原住民的解說導覽均可, 相信他絕對不會讓大家失望
廷斌
和原住民獵人逛山林(2)
跟著獵人上山過生活
文╱攝影 鄭廷斌
Ashong說,在山上就要把自己當成動物,除了靠智慧與經驗外,發揮動物的本能去感受與偵測大自然的事物,這是獵人與自然共存的法則!我跟著他們上山,學著過生活。
《學習獵人生活過程》
灑米酒完成入山儀式──用魚叉漁網溪中獵魚──學習把自己當成動物──獵捕動物講究默契──謹守夠用就好的原則──用完木頭再把它種活
→灑米酒完成入山儀式
已經不知道第幾次跟獵人Ashong和Yawi上山了,他們知道我一定會帶米酒來,到了適當的地方,他們會停下來等我將米酒倒到杯子裡。跟往常一樣,獵人以泰雅語向祖先致意,接著由我(領隊)講話向泰雅祖先致意。我們各喝一口,然後以手指沾酒灑向天、地各一次;依序的,所有人沾酒灑一下,可以喝的就喝個一口。或許有些人信、有些人不信,但是即使一個老經驗的登山客,在山林裡依然是要面對未知的一切,尊重在地的傳統,敬天法祖。敬山、畏山,是我們應謹記在心的。
→用魚叉漁網溪中獵魚
Yawi和Ashong帶著魚叉、漁網,他們知道哪個地方魚較多!這是因為傳統生活之所需,原住民必須熟悉他們獵場的事物,否則有可能會面臨生存的危機。時至今日,原住民或許不需完全靠山吃山,但是不熟悉獵場與山林,又如何捕獲獵物呢?
下水前,他們先拿一種植物的葉片擦拭蛙鏡,這樣就不容易起霧。他們先潛下水看看水域的魚群是否夠多?接著一叉,一隻魚就上勾了。有人試試看,結果或因手不穩、或因沒瞄準好、或因太多因素而落空,叉魚可沒想像中的容易,沒有多次的練習與經驗,可是會連蝦米都沒有的!在另一個漁場,他們攤開並整理好漁網,沒換衣服就直接下水。獵人圍了河川約1/3到一半的區域,留下一些讓漏網之魚逃遁的縫隙。漁網網目並不會太小,讓小魚也可通過,抓到夠大家吃的魚就好了。
像他們這樣的捕魚及叉魚方式,以及夠用就好的觀念,難怪魚能夠不斷的繁殖下去。我想到一些電魚、毒魚導致整條河川生物斃命,或網目細小到如小魚乾大小的魚也難逃一劫;要不然就是整段河川攔截,無一倖免,這些大部分都是因為商業化而導致竭澤而漁。Ashong說他小時候隨便一抓都是好幾斤的大魚,但是現在不管是原住民或漢人,愈來愈多差勁的人來這邊抓魚,這裡的魚也因此少很多、小很多。看得到的地方有在封溪護漁,但是像這種天高皇帝遠的地方,就只能自求多福了!所幸距離與交通問題還能?緩破壞的速度。
→學習把自己當成動物
下水前,獵人們先生好火,一回來馬上換衣服、烤火、喝個幾口米酒。我記得有次強烈寒流來襲,雖然我們一直說不用吃魚,他們依然下水抓魚給大家吃。原住民的熱情、好客,真是令人難忘!
Ashong說,他和Yawi有次在山上餓到下水抓魚馬上就啃,對我們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事;但或許是從小的生活與訓練,磨練出他們與逆境相處的能力與精神。在山上,就要把自己當成動物,除了靠智慧與經驗外,發揮動物的本能去感受與偵測大自然的事物,這也是獵人與自然共存的法則。人類本來就是動物,今天他們只是依然保有祖先留傳給我們的本能罷了!Ashong說,傳統上他們男孩子約國小六年級的年紀就會被父母帶上山,然後父母藉故離開,讓孩子自己一個人留在山上;3天後若沒掛掉,就通過考驗成為男人。他也是從國中就跟父親上山並經過各種訓練,才有今天的技能與經驗。
→獵捕動物講究默契
傳統上每個獵人都有自己的獵區,如果你在別人的獵區打獵,一定不會有好的收穫;或者你可能會被蛇咬、或跌落山谷……等。祖先說,如果侵犯別人的獵區沒有好下場,獵區是會認主人的,但是如果獵區已經是沒人的,只要你體力好就可以在那裡狩獵。我思考著,獵區的分配是否又隱含生態的意義呢?當獵物跑到別人的獵區就不能追,也是讓動物有個喘息活命的機會;否則,動物天涯海角地被追殺,再加上棲息地愈來愈少,可能很快就絕種了。
Ashong說他阿公的那個年代追水鹿,放二到三隻狗,聽狗叫的聲音就往那個方向去追。當時都是一個人一組,分路進行找近路,不像現在都是兩人一組去打獵。獵人追到哪裡睡到哪裡!晚上鹿累了、人也累了,所以大家就一起休息。通常米和鹽巴是一定會帶著,再採些野菜吃,等到第二天天一亮,再繼續追!
Ashong的爸爸曾經為了追一隻400斤重的水鹿,追了一個禮拜,最後水鹿走投無路跳下溪谷,雙腿骨折而就擒。聽完有些感慨,動物明知跳下去會不好,也還寧願跳下去,人類是否需要趕盡殺絕呢?Ashong說當時打水鹿主要為的是鹿角,因為漢人向原住民收購,七十年前一隻鹿角600元,但是當時在九寮溪的伐木工作一天才三塊錢而已。有時我們怪罪原住民的狩獵及採集行為,但是否也要思考漢人喜食山珍海味及需求的珍貴藥材,才是造成原住民為了糊口而商業性狩獵採集的主因?當原住民為了生存溫飽而努力時,我們衣食無虞的漢人又怎能苛求他們?況且過去大量的砍伐森林、農業上山及開路,造成生物棲息地的破壞,應該才是山林物種稀少滅絕的主因。
→謹守夠用就好的原則
有次和Ashong上山,沿路看到不少動物的遺骸,Ashong說那是因為獵人忘了將陷阱拆掉、或是沒有定期回來巡視陷阱所致。他不斷地直說可惜,我更是遺憾遵循傳統觀念「不浪費生命」及「夠用就好」的獵人已經較少了;再加上繁忙的現代生活,雖說打獵是傳統及文化所繫,但是若失掉打獵的內涵與價值,傳統的觀念與禁忌未能維持,現代的保育觀念又未能進入,有時山裡只是變成隨處可見的死亡陷阱與殺戮戰場而已!那麼,原住民又如何能夠光以傳統文化來抗拒現代的保育思潮呢?或許原住民和漢人雙方都應該各自反省,思考找出一條解決之道才是!
→用完木頭再把它種活
選擇九命木頭做獵具
Ashong說他們獵人經常選擇用來做獵具的木頭,第一是硬度夠,第二是彈性佳,第三是存活性強。所謂存活性強,是砍過之後所切下的樹枝再插到土裡,時間一久也會自己生根發芽的植物。所切下還在土裡的部份,會自然萌?發芽活起來,這樣便不用一直砍木頭;而在用完之後將木頭插回土中,也還會自己活起來,不會影響到原來植物的生存。木頭在狩獵時是彎曲的,在不用時放開讓他立起來,將鐵線收回後,又成為一棵活樹。
想想,在山上適合的木頭也不一定很多,他們考慮到以後還要繼續使用,就逐漸發展出我們現在所說的「生態智慧」或「永續概念」。其實,這些觀念、知識與行為,都是在一地要長久生存下去所必須、也是不得不做的!當我們拼命在學習外來的知識時,回歸尋求本土的智慧並加以融合,是絕對不可或缺的。
善用木頭謹慎生火
至於耐燒的木頭,第一耐燒的是九芎(給樹)(泰雅譯音),九芎也是用來做獵具很好的木頭;第二耐燒的是得立謀樹(泰雅譯音),為長葉木薑子。比較不耐燒的木頭,必須要砍下等隔天較乾燥才能燒,無法在砍下時直接使用,因為砍下活的樹若直接用來燃燒,水氣會從枝幹末端排出。所以,如果附近沒有這四種樹提供薪柴,就先將樹砍下置於火旁或火的上方烤乾後,才來使用。百分百的獵人需要知道那些樹種可用來作為陷阱?那些可以用來作為薪柴?以及如何在下雨天生火等。
美國Leave No Trace(生態登山)的觀念,建議將營火的影響減到最低,因為生火上千度的高溫,可能讓生火點好幾十年都長不出任河東西;若真的有必要生火,生個小火在有升火遺跡的地方(集中原則),至少下面要墊石板、石頭或沙等無機質的東西。盡量不要砍取活著的樹;而高海拔等寒冷的地方,因為溫度低、植物生長緩慢,因此盡量不要生火。生火燒垃圾,沒有燒完的垃圾留在焦黑的餘燼中,而這個生火遺跡就經常變成其他人丟垃圾的地方,垃圾堆也愈來愈多、臭味愈來愈重,因此生火完將生火點回覆原狀,不要再讓這個點變成垃圾堆,也讓生火點有機會再回復生機。
生火是野外生活的一個重要技能,在傳統及歷史上,不管是煮食或祭典均有其重要的意義。這些傳統及技能我們絕對要學習與尊重,只要我們不生沒必要的火,升火時多思考及注意一下,相信野外被破壞的情況會好很多。
《在矛盾之間尋求發展》
和獵人上山真的收穫很大,也學習到很多智識,但是跟自己內心的保育觀念與認知還是有些差距。例如在山上遇到青竹絲,在我們的觀念中,蛇有很重要的生態意義與價值,但是獵人卻一刀把蛇頭斬掉,因為他們傳統上看到蛇一定要殺掉,否則有人會被蛇咬。而對於垃圾的處理觀念更不相同,我們通常會將瓶罐及塑膠等不能腐化的垃圾帶下山,並幫忙清理營地遺留的垃圾,但是他們卻在用完東西後就隨手丟棄。
事實上,在傳統觀念與現代保育價值間,還有很多可以努力的空間。在彼此尊重與學習之下,經過多次相處與溝通後,雙方都有新的體認與了解。我想,族群、文化與觀念等議題,都需拋開各自的本位主義,深入地了解與體驗,然後尋求共同的解決之道,這樣才能讓社會正向地發展。
附註:
泰雅崙埤獵人阿雄(03)980-1810、 0960-147-410。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se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楊舒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